中文 English

中文

English

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pdf

日期:2024-06-13 19:16:49     来源:360足球直播在线观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接入检测单元、主控单元、电压转换单元和输出控制单元,接入检测单元检测到设备接入时,通过中断通知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向输出控制单元输出导通电平,主控单元定时通过电压转换单元中的寄存器查询输出端口的连接状态,当设备断开连接时,主控单元向输出控制单元输出关断电平,将电压转换单元断开。通过本实用新型,用户在进行移动电源充电时,接入和移除充电设备时都不需要按压按键,改善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同时,移动电源系统在检测到设备移除后,断开部分集成电路芯片,降低了移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9801931 U (45)授权公告日 2023.10.03 (21)申请号 6.3 (22)申请日 2023.04.21 (73)专利权人 东莞群赞电子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田心蝴 蝶一路17号1栋 (72)发明人 谭神坚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17 专利代理师 陆军 (51)Int.Cl. H02J 7/00 (2006.01) H02H 7/18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输出端口 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接入检测单元、主控 单元、电压转换单元和输出控制单元,接入检测 单元检测到设备接入时 ,通过中断通知主控单 元,主控单元向输出控制单元输出导通电平,主 控单元定时通过电压转换单元中的寄存器查询 输出端口的连接状态,当设备断开连接时,主控 单元向输出控制单元输出关断电平,将电压转换 单元断开。通过本实用新型,用户在进行移动电 源充电时,接入和移除充电设备时都不需要按压 按键,改善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同时,移动电源系统在检 测到设备移除后,断开部分集成电路芯片,降低 U 了移动电源休眠时的功耗,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1 3 9 1 0 8 9 1 2 N C CN 219801931 U 权利要求书 1/2页 1.一种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包括电压输出引脚和接 地引脚,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接入检测单元、主控单元、电压转换单元和输出控 制单元;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分别经由所述输出控制单元与移动电源的电池模块的输出端以 及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电连接;所述接入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电 连接,所述接入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且所述接入检测单元在所述输 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的电压被连接在所述电压输出引脚与接地引脚之间的用电设备拉 低时向所述主控单元输出唤醒电平;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输出控制单元电连接,并在接收 到唤醒电平时输出使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导通的导通电平; 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包括信道配置引脚;所述电压转换单元与所述信道配置引脚 电连接,并在与所述信道配置引脚电连接的内部引脚电压未被下拉时将内部连接状态寄存 器中的状态位复位、以及在与所述信道配置引脚电连接的内部引脚电压被下拉时将内部连 接状态寄存器中的状态位置位;所述电压转换单元通过I2C总线和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所 述主控单元定时通过I2C总线读取电压转换单元内部连接状态寄存器的状态值,并在读取 到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连接状态寄存器被复位时向所述输出控制单元输出关断电平; 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为Type‑C接口,且所述电压输出引脚为Type‑C接口的VBUS 脚,所述接入检测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Q18)、第一电阻(R128)、第二电阻(R129)、第三电阻 (R130)、第四电阻(R131)、第一二极管(D1); 所述第一三极管(Q18)的基极经由第四电阻(R131)和第一二极管(D1)与所述Type‑C接 口的VBUS脚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8)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8) 的集电极经由第一电阻(R128)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一IO口,所述第一三极管(Q18)的基 极还经由第二电阻(R129)连接所述供电电源,所述第一电阻(R128)上与所述主控单元MCU 的IO口连接的一端还经由第三电阻(R130)接地。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电压转换单元 包括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及其外围辅助电路。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信道配置引脚 为Type‑C接口的CC1、CC2脚,所述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的CC1、CC2脚分别与Type‑C接口的 CC1、CC2脚电连接。 4.依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输 出控制单元包括第一连接子单元,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输入端经由所述第一连接子单 元与所述移动电源的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输出控制单元 的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5)、第五电阻(R122)、第一稳压二极管(D15)、第六 电阻(R124)、第七电阻(R125)、第八电阻(R126)及第二场效应管(Q16); 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15)的负极、第五电阻(R122)的一端、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源 极都与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15)的正极、第五电阻(R122)的另 一端、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栅极均经由第六电阻(R124)与第二场效应管(Q16)的漏极连 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漏极与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 (Q16)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R125)与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二IO口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6) 的栅极经由第八电阻(R126)接地,第二场效应管(Q16)的源极接地。 2 2 CN 219801931 U 权利要求书 2/2页 6.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输出控制单元 包括第二连接子单元,所述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与所述移 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电连接。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其特征是:所述输出控制单元 的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第三场效应管(Q17)、第九电阻(R145)、第二稳压二极管(D19)、第十 电阻(R146)、第十一电阻(R147)、第十二电阻(R148)及第四场效应管(Q19); 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19)的负极、第九电阻(R145)的一端、第三场效应管(Q17)的源 极都与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电相连,第二稳压二极管(D19)的正极、第 九电阻(R145)的另一端、第三场效应管(Q17)的栅极均经由第十电阻(R146)与第四场效应 管(Q19)的漏极电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17)的漏极与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 场效应管(Q19)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47)与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二IO口电连接,第四场 效应管(Q19)的栅极还经由第十二电阻(R148)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19)的源极接地。 3 3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 1/6页 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各种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的普及,移动电源作为便携充电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 的越来越普遍,目前各厂商也都推出了支持快充的移动电源。有些移动电源在给设备充电 时仍然需要用户按压按键来激活充电功能,设备移除之后再手动按压按键关闭移动电源, 或者等移动电源自动进入待机模式,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不好。 [0003] 移动电源的静态电流是指移动电源产品在没有充电设备接入的情况下本身消耗 的电流,该数值越小,说明该产品的续航性能越好。有些移动电源自动进入待机模式后,并 没有将电路中空载电流比较大的集成电路芯片断开,导致移动电源整体静态电流过大,影响 电池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改善用户充电时需要手动按键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同时保证移动电源待机时的低功 耗,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当被充电设备连接到移动电源的输 出端口进行快充充电时,移动电源可以自动打开输出给设备充电;当被充电设备从移动电 源的输出端口移除时,移动电源可以断开空载电流比较大的集成电路芯片,自动关闭输出。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包括接入检测单元、主控单元、电压转换单元和 输出控制单元;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包括电压输出引脚和接地引脚,电压转换单元分别经 由输出控制单元与移动电源的电池模块的输出端以及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电连接;接入检 测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电连接,接入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主控单元电 连接,且接入检测单元在输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的电压被连接在电压输出引脚与接地引 脚之间的用电设备拉低时向主控单元输出唤醒电平;主控单元与输出控制单元电连接,并 在接收到唤醒电平时输出使输出控制单元导通的导通电平。 [0007] 进一步的方案是,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包括信道配置引脚;电压转换单元与信道 配置引脚电连接,并在与所述信道配置引脚电连接的内部引脚电压未被下拉时将内部连接 状态寄存器中的状态位复位、以及在与所述信道配置引脚电连接的内部引脚电压被下拉时 将内部连接状态寄存器中的状态位置位;电压转换单元通过I2C总线和主控单元电连接,主 控单元定时通过I2C总线读取电压转换单元内部连接状态寄存器的状态值,并在读取到电 压转换单元的连接状态寄存器被复位时向输出控制单元输出关断电平。 [0008]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为Type‑C接口,且所述电压输出引脚为 Type‑C接口的VBUS脚,接入检测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 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由第四电阻和第一二极管与Type‑C接口的VBUS脚 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由第一电阻连接主控 4 4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 2/6页 单元的第一IO口,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还经由第二电阻连接所述供电电源,第一电阻上与主 控单元MCU的IO口连接的一端还经由第三电阻接地。 [0009]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电压转换单元包括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及其外围辅助电路。 [0010]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信道配置引脚为Type‑C接口的CC1、CC2脚,快充及同步降压芯 片的CC1、CC2脚分别与Type‑C接口的CC1、CC2脚电连接。 [0011]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输出控制单元包括第一连接子单元,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输 入端经由第一连接子单元与移动电源的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0012]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输出控制单元的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五电 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及第二场效应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 极、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都与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 的正极、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均经由第六电阻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 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 七电阻与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二IO口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经由第八电阻接地,第二 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 [0013]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输出控制单元包括第二连接子单元,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输 出端经由第二连接子单元与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电连接。 [0014]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输出控制单元的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第三场效应管、第九电 阻、第二稳压二极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及第四场效应管,所述第二稳压二 极管的负极、第九电阻的一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都与所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的电压 输出引脚电相连,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均经由 第十电阻与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电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电 连接,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与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二IO口电连接,第四场效 应管的栅极还经由第十二电阻接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 [0015]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电源端口输出控制电路中,通过接入检测单元的唤醒电 平和电压转换单元的内部寄存器,主控单元能自动识别设备接入和移除,向控制电路发 送对应的控制电平,来达到接入和断开电压转换单元的目的,以此来实现了对输出端口打开 和关闭的自动控制。因此,用户插入设备开始充电和移除设备结束充电时均不需要按压按 键,改善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同时,在设备移除时将空载电流比较大的集成电路芯片所在的电压转换 单元断开连接,保证了在系统休眠时的低功耗,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中接入检测单元的电 路原理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中电压转换单元的电 路原理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中输出控制单元的第 一连接子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中输出控制单元的第 5 5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 3/6页 二连接子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2]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模块示 意图,该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可应用于移动电源,并向用电设备输出充电电流。本实 施例的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单元1、输出控制单元、电压转换单元3和接入 检测单元4,其中输出控制单元具体可包括第一连接子单元20和第二连接子单元21。上述电 压转换单元3的电压输入端经由第一连接子单元20与移动电源的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电连 接,电压转换单元3的电压输出端经由第二连接子单元21与输出端口电连接;接入检测单元 4与输出端口电连接;输出控制单元的第一连接子单元20、第二连接子单元21、电压转换单 元3、接入检测单元4分别与主控单元1电连接。 [0023] 输出端口具体包括电压输出引脚和接地引脚,在该输出端口连接有用电设备(例 如待充电的手机等)时,其电压输出引脚被用电设备拉低(即电压输出引脚、用电设备及接 地引脚连接形成回路)。接入检测单元4在检测到输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的电压被拉低 时,向主控单元1输出唤醒电平,主控单元1被唤醒后向输出控制单元的第一连接子单元20、 第二连接子单元21输出导通电平,上述第一连接子单元20、第二连接子单元21在接收到导 通电平后导通,输出端口向电压转换单元3同步状态连接信息,主控单元1从电压转换单元3 读取端口连接状态信息,同时电压转换单元3将电源模块输出的电压转换为相应的充电电 压并通过输出端口输出。在主控单元1未被唤醒时(即处于休眠状态),不输出导通电平,第 一连接子单元20、第二连接子单元21关断,输出端口不输出充电电压。 [0024] 通过接入检测单元4的唤醒电平以及电压转换单元3的连接状态信息,主控单元1 能够即时获取到设备的接入和移除信息,向输出控制电路的第一连接子单元20和输出控制 电路第二连接子单元21输出导通电平和关断电平来控制电压转换单元3的接入和断开,从 而达到自动打开和关闭输出端口的目的。 [0025] 特别地,上述主控单元1含有MCU及外围电路,其中MCU具体可采用ES8P5066FJNK。 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可以为USB Type‑C接口。 [0026] 请参考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接 入检测单元4包括第一三极管Q18、第一电阻R128、第二电阻R129、第三电阻R130、第四电阻 R131、第一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8的基极经由第四电阻R131和第一二极管D1与输出端口 的电压输出引脚VBUS脚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8的发射极连接供电电源(例如3.3V),第一三 极管Q18的集电极经由第一电阻R128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一IO口INDET‑A,所述第一三极 管Q18的基极还经由第二电阻R129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电阻R128上与主控单元MCU的IO 口连接的一端还经由第三电阻R130接地。特别地,上述第一三极管Q18采用PNP型三极管 2N3906,第一二极管D1采用1N4148。 [0027] 当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空置时,输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VBUS脚悬空,即VBUS脚 电压为高电平,第一二极管D1不导通,第一三极管Q18基极电流为零,第一三极管Q18处于断 开状态,INDET‑A通过第三电阻R130接地,电压为低电平。当手机或笔记本等用电设备插入 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时,电压输出引脚VBUS脚、用电设备与接地引脚GND形成回路,第一二 6 6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 4/6页 极管D1通过接入的用电设备的阻抗接地,第一三极管Q18通过第四电阻R131和第一二极管 D1接地,产生基极电流,第一三极管Q18导通,集电极输出3.3V高电平到主控单元的第一IO 口INDET‑A。通过上述方式,接入检测单元4能够即时检测到用电设备的接入并通知主控单 元1。 [0028] 请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电 压转换单元3包括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及其外围辅助电路,其中,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采用 SW3526,SW3526内置同步降压转换器、输出接口逻辑(例如USB Type‑C接口逻辑)、I2C接口, 并支持多种快充协议。上述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J3包括信道配置引脚CC1、CC2,且移动电源 的输出端口J3的CC1、CC2分别与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SW3526的CC1、CC2脚连接,快充及同步 降压芯片SW3526的I2C时钟和数据引脚SCK、SDA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的I2C时钟和数据引脚 连接。当有用电设备接入移动电源的输出端口时,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SW3526的CC1、CC2脚 会检测到来自用电设备的下拉,其内部连接状态寄存器中的连接状态位置位,当用电设备 移除时,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SW3526的CC1、CC2脚通过其内部的上拉电阻上拉,其内部连接 状态寄存器中的状态位复位;主控制单元1定时通过I2C总线读取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 SW3526内部连接状态寄存器的状态值。通过上述方式,主控制单元1可以即时检测到用电设 备的移除。 [0029] 请参考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输 出控制单元的第一连接子单元20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5、第五电阻R122、第一稳压二极管 D15、第六电阻R124、第七电阻R125、第八电阻R126及第二场效应管Q16;所述第一稳压二极 管D15的负极、第五电阻R122的一端、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源极都与电池模块的输出端电连 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15的正极、第五电阻R122的另一端、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栅极均经 由第六电阻R124与第二场效应管Q1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漏极与电压转换 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Q16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R125与所述主控单元的 第二IO口USBA_POWER_EN1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16的栅极经由第八电阻R126接地,第二场 效应管Q16的源极接地。特别地,第一场效应管Q15可采用P沟道场效应管KS4310MA,第一稳 压二极管D15可采用MM3Z15 SOD‑323,第二场效应管Q16可采用N沟道场效应管2N7002K。 [0030] 当来自主控制单元1的USBA_POWER_EN1为低电平时,第二场效应管Q16栅极和源极 之间电压为零,第二场效应管Q16处于断开状态,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 为零,第一场效应管Q15处于断开状态;当来自主控制单元1的USBA_POWER_EN1为高电平时, 第二场效应管Q16栅极和源极之间产生正向电压,第二场效应管Q16导通,第五电阻R122和 第六电阻R124分压,第一场效应管Q15的栅极和源极之间产生负向电压,第一场效应管Q15 导通。 [0031] 请参考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输 出控制单元的第二连接子单元21包括第三场效应管Q17、第九电阻R145、第二稳压二极管 D19、第十电阻R146、第十一电阻R147、第十二电阻R148及第四场效应管Q19;所述第二稳压 二极管D19的负极、第九电阻R145的一端、第三场效应管Q17的源极都与所述移动电源的输 出端口的电压输出引脚电相连,第二稳压二极管D19的正极、第九电阻R145的另一端、第三 场效应管Q17的栅极均经由第十电阻R146与第四场效应管Q19的漏极电连接,第三场效应管 Q17的漏极与电压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19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47 7 7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 5/6页 与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二IO口USBA_POWER_EN1电连接,第四场效应管Q19的栅极还经由第十 二电阻R148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19的源极接地。其中,第三场效应管Q17采用P沟道场效应 管KS4310MA,第二稳压二极管D19采用MM3Z15SOD‑323,第四场效应管Q19采用N沟道场效应 管2N7002K。 [0032] 当来自主控制单元1的USBA_POWER_EN1为低电平时,第四场效应管Q19栅极和源极 之间电压为零,第四场效应管Q19处于断开状态,第三场效应管Q17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 为零,第三场效应管Q17处于断开状态;当来自主控制单元1的USBA_POWER_EN1为高电平时, 第四场效应管Q19栅极和源极之间产生正向电压,第四场效应管Q19导通,第九电阻R145和 第十电阻R146分压,第三场效应管Q17的栅极和源极之间产生负向电压,第三场效应管Q17 导通。 [003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电源输出端口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移 动电源输出端口采用Type‑C接口): [0034] 1、当手机或笔记本等用电设备插入移动电源Type‑C接口时,设备与GND形成回路, 接入检测单元4中的第一二极管D1通过接入的设备的阻抗接地,第一三极管Q18通过第四电 阻R131和第一二极管D1接地,产生基极电流,第一三极管Q18导通,集电极输出3.3V高电平 到INDET‑A,INDET‑A的电平变化使主控单元1中的MCU产生中断,MCU控制第一I/O端口输出 高电平,即USBA_POWER_EN1点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输出控制单元第一连接子单元20中的 第二场效应管Q16导通,第五电阻R122、第六电阻R124分压促使第一场效应管Q15完全导通, 同时,输出控制单元第二连接子单元21中的第四场效应管Q19导通,第九电阻R145、第十电 阻R146分压促使第三场效应管Q17完全导通。电压转换单元3开始工作,根据外接设备支持 的快充协议给设备充电。此时,移动电源Type‑C输出端口的VBUS脚电压高于3.3V,接入检测 单元4中的第一二极管D1截止,第一三极管Q18截止,INDET‑A变为低电平。 [0035] 2、当手机或笔记本等用电设备从移动电源Type‑C接口移除时,快充及同步降压芯 片SW3526检测到CC1、CC2引脚的电压变化,更新其内部CC连接状态寄存器REG 0x69中CC1和 CC2的连接状态信息,将相应比特位复位,主控单元1中的MCU作为I2C主设备,定时通过I2C 协议主动读取作为I2C从设备的SW3526中的CC连接状态寄存器REG 0x69的值,当其中CC1和 CC2的值被复位时,MCU控制I/O端口输出低电平,即USBA_POWER_EN1点由高电平变为低电 平,输出控制单元第一连接子单元20中的第二场效应管Q16、第一场效应管Q15依次断开,输 出控制单元第二连接子单元21中的第四场效应管Q19、第三场效应管Q17依次断开,电压转 换单元3从电路中断开。因为快充及同步降压芯片SW3526空载时的最大电流可以达到4mA, 为了将移动电源休眠时的静态电流控制在合理范围,比如200uA以内,这里要将电压转换单 元3断开。 [0036] 从上述工作过程可知,该移动电源在Type‑C接口有用电设备接入和移除事件发生 时,都能够自动检测到,并根据需要接入或者断开电压转换单元,进而达到开启和关闭 Type‑C充电输出的目的,用户插入设备开始充电和移除设备结束充电时均不需要按压按 键,改善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同时,在设备移除时将电压转换单元断开连接,保证了在系统休眠时 的低功耗,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0037] 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 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总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 8 8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 6/6页 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9 9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附图 1/3页 图1 图2 10 10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附图 2/3页 图3 图4 11 11 CN 219801931 U 说明书附图 3/3页 图5 12 12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按照每个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4年湖南郴州市资兴市事业单位第三次招聘55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湖南常德市澧县部分事业单位招聘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事业单位招聘89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湖北石首事业单位面向社区(村)工作者专项招聘20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甘肃定西市引进“高精尖”人才15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甘肃省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招聘22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甘肃庆阳环县教育事业单位引进50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滁州定远县中盐东兴盐化股份限公司招聘2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湖北省黄石市人事考试院招聘2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4年珠海市汇力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202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CET六级真题和答案解析(全三套).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官方微信

360足球直播在线观看 | 京ICP备17047215号-1